记者:这些年来国学热持续升温,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,弘扬传统文化被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,对此您怎么看?
胡杨木:弘扬传统文化成为时代的主旋律,是社会发展的必然。所谓“仓廪实而知礼节”正是此意。物质生活上去了,就要抓精神文明建设,二者要均衡发展,不可有偏颇。只搞经济建设是有问题的,民风、社风、党风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都出现了问题,功利、浮躁,要纠偏,如何下手,就要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来启蒙养正。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先民历经世世代代所创造的精神成果,具有普世价值,像仁爱、诚信、修身等等,是无论哪个时代都需要的。精神文明建设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。
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道德文化建设的筑底工程,它蕴含着丰富思想资源,比如道法自然、天人合一思想,自强不息、厚德载物思想,比如躬身实践、知行合一思想,以诚待人、与人为善的思想等等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,吸取了其中的营养,加以提炼和概括,并赋予其时代内涵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质也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二者是相统一的,并不矛盾。
记者:国学到底如何该如何界定,和传统文化是一回事吗?传统文化包括哪些方面内容,它的魅力何在?
眼下国学与中华传统文化通常是属于同一意义上的概念,没有明确的区分,好多时候都是不同说法而已。
中华传统文化可从两个层次来理解,一是哲学思想层面即儒释道等范畴,第二个层面是指各门自然科学、社会科学以及由这些科学所形成的一些艺术、技术性、操作性的技能、文献等。
中华文化的精髓主要指思想层面的儒释道诸家学说,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、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学思想、以慧能为代表的中国化佛学——中国禅宗思想。我们讲中国传统文化,更应该这个层次上来把握。
诸家思想相互激荡、相互切磋,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,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世世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、审美观等,其中有些已经沉淀为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。中华传统文化历经五千余年的风风雨雨,早已融化在整个民族的精神血脉中,割也割不断的,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遭受那么多的屈辱,能一次次站立起来的根本原因。
世界文化之林中有我们独特的文明、文化,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,也是我们立身、齐家、治国的根本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,是民族自信的根本。
弘扬传统文化,不单单是家庭、学校的责任,整个社会都应达成共识,形成氛围,从思想上发生转变,并影响行为,逐步改善我们的民风、社风、党风。
相关链接: 胡杨木,本名孙炬,山东莘县人,教授,博士师导师。早年从事过中学教育,1977至1981年就读于曲阜师范大学,受到孔子思想文化的良好薰陶。曾任烟台大学副校长、党委副书记,山东行政学院党委书记,现任山东省政协常委、文史委副主任。三十年来致力于孔子思想与中华文化文化研究,著有《中华文化普及读本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