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“特”就在于根植于中华文明5000多年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。时至当下,一面是快速变革的大数据时代,一面是如火如荼的“国学热”。我们此行便是对话著名学者胡杨木先生。
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“精神家园”,如何在当下回归传统文化的本源?如何重建中华民族的“精神家园”?敬请关注人物专访——凤凰山东对话著名学者胡杨木先生。
凤凰山东对话胡杨木先生
中华传统文化包含儒释道哲学范畴,还包括艺术、自然科学等
凤凰山东:习主席曾反复强调,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,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。您是关注传统文化的学者,在您看来,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有哪些?
胡杨木先生:中华传统文化与国学是同一意义上的概念,我们平时讲的国学也就是中华文化。
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分成两个层次:第一,在哲学思想、意识形态这个层面上来理解,国学是指儒释道这个范畴。第二个层次就是各门自然科学、社会科学以及由这些科学所形成的一些艺术、技术性、操作性的技能、文献等,也被称作国学。
国学的精髓、中华文化的精髓就是儒释道。
儒释道又不是同一意义上的概念,儒释道一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,二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学思想,三是以慧能为代表的中国化佛学——中国禅宗的思想。这即是儒释道。我们讲国学、讲中国文化,还是应该从思想这个最高层次上来把握。
中华文化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她是我们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
凤凰山东:在您看来,中华传统文化最大的魅力在哪里?
胡杨木先生:我认为中华文化的魅力是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息息相关,从伏羲演易开始,我们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五千多年。这五千多年的时间里,我们中华民族历经磨难,经过了多少的风风雨雨。
特别是从1840年以来,近代中国遭受了一段屈辱的历史,但中华民族为什么能一次又一次的站立起来?最大的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在起作用,我们的中华文化五千多年来没有中断,尽管中间有一些历史时期,遭到了一些冷落、批判、否定,但是一直没有断。
尤其是在我们现代中国,特别是十八大以后,我们大力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,就恰恰抓住了中华文化是我们的灵魂、我们的精神家园这一点。
精神家园这个词,最早是黑格尔讲的。黑格尔说,每一个有教养的欧洲人,特别是德国人,到了古希腊,都有一种家园的感觉。“精神家园”这个词是与“物质家园”相对应的概念。
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,精神家园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所赖以维系、赖以生存的一种精神上的支柱,一种精神上、心灵上获得休养、疗养、慰藉的地方。两千五百多年前,以孔子为代表的一些哲人,把前人的思想总结、继承下来,是一个集大成者。他还创立了儒家思想,将儒家思想的精髓传承至今,我认为这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四大文明之中能够一以贯之、历久弥新、生生不息、没有中断的原因,而且从现在看来,焕发了更大的生命力。
让更多的中国人短时间内掌握国学基础知识
凤凰山东:您给我们介绍一下主编《中华文化普及读本》的缘起?为何会选择《弟子规》作为主题?
胡杨木先生:说起这本书要从2010年4月份说起,当时给我们学院的学生讲国学常识课,其中就包含《弟子规》。《弟子规》放在今天来看,一方面仍然可以作为当代学生的行为规范准则,另一方面《弟子规》中还残存着一些糟粕性的东西,像男尊女卑、愚孝愚忠等等。当时在给大家讲《弟子规》的时候,讲着讲着感觉有些讲不下去了。遂萌生了改编《弟子规》的想法。从那以后开始着手,大约花了三年多的时间完成改编,于去年七月份定稿。
《弟子规》的改编,其主要思想在总叙中已经概括的非常清楚了。“弟子规,先师训。忠祖国,为吾民。首孝悌,次谨信。情和义,记在心。讲博爱,而亲仁。明事理,勤学文。”
《弟子规》来源于孔子的《论语·学而篇》第六。当时孔子跟学生讲,入则孝,出则悌。进家门的时候要孝,出家门以后,兄弟、朋友要和睦。谨是谨慎,信是诚信。泛爱众就是博爱,亲仁就是亲近有仁德的人。他定了这六门功课:孝、悌、谨、信、泛爱众、亲仁。
而我们此次改编之后,增加到了八门功课。增加了“情”和“义”。“情”和“义”不仅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现实社会也有重要意义。
在本书的开始,“总叙”中增加了一个新的内容——“忠祖国,为吾民。”,于是这部新版的《弟子规》就增加到了十个内容。这十个方面对于学生的行为规范,做人、处事、走向社会是比较全面的。
新版《弟子规》最后是“明事理,勤学文”。“明事理”是一个总体的概括,同时还要“勤学文”。这次将原文的“余力学文”改成“勤学文”,“余力学文”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是适用的,对于上学之后的青少年来说,改成“勤学文”是比较合适的。
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,可以说是浩如烟海,车载斗量。许多人学习的时候不知从何处下手,不知怎么去学。
《弟子规》是一个学习的基础,当然只有《弟子规》是远远不够的。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学生、让不是研究国学的成年人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国学知识。于是,我们又在《弟子规》的基础上,编撰了《中华文化普及读本》。
《中华文化普及读本》除了新版的《弟子规》之外,还有《箴言集》、《百家姓》、《神童诗》、《三字经》、《千字文》共6部分。
《箴言集》不是历史上的经典,是此次我们编选的,主要参考了《增广贤文》、《名贤集》、《朱子家训》、《孔子家语》等。我们把其中合理的、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的内容,吸收进来,又选取了儒家思想、佛学禅宗的思想、老庄的思想等儒释道先哲的名言警句以及民间流传的谚语俚语等等,将这些内容整合起来,定名为《箴言集》。《箴言集》包括的内容广泛并且深刻。
《百家姓》本次编选增加了姓氏的起源部分,这样就增加了这部书的学术价值与史料价值。我们国人喜欢寻根问祖,我们看《百家姓》,就可以知晓我的氏族祖先从何而来,符合国人寻根问祖的传统。
我们提供的《神童诗》的版本不是现在社会上流传的版本。社会上流传的版本很多,我们在参考各种版本之后,借鉴了其中有意义、有特色的地方。在此之外,我们还重新编选了一部分,一方面是历史上这些早慧的神童、少年的作品,另一方面选取了一些名家的、能够塑造现代神童的诗。
这六部分的内容就组成了一部《中华文化普及读本》。
另外在编辑上,我们又采取了简体与繁体的对照。简繁体汉字的对照,起源于前几年我看到了一个资料,韩国规定每一个韩国人要认识一千到一千五百繁体汉字,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记起他们的祖先,他们祖先的名字就是繁体汉字构成。韩国能做这样一个规定,那么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人,更应该记住我们的繁体字。为了推广与普及,又加了注音与注释,这样就能帮助大家更好的阅读,于是,这套《中华文化普及读本》就这样面世了。
全体国民应该行动起来,学习国学,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
凤凰山东:完成这部作品之后您有何感受?
胡杨木先生: 我出版完这部作品之后,最大的感受就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,从上到下都很热。十八大以来,习主席反复强调,主流媒体都纷纷行动起来。在我们基层,特别是中小学,自发地诵读《弟子规》、《三字经》等国学经典多了起来,这些活动在全国有很多,说明国学的弘扬在基层也逐步热起来。
然而,从整体上来讲,我们对于中华文化的弘扬,还远远没有达到我们应该做到的程度。我们作为文化学者、作为专家,更应该行动起来。因为有些传统文化不能完全原原本本的去继承,需要与时俱进地加以融合、改变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当代人们的需求。这方面的工作,是需要我们这些人去做的,从我自己来讲,还有几本书在计划筹备之中。
另外,对于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来讲,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确立我们整个民族自信的根本之策。我们中华民族能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,首先得靠我们的民族自信,民族自信从何而来?就得靠我们的灵魂,靠我们的文化来确立,而不是靠别的。如果连灵魂都没了,连精神支柱都没了,如何确立自信,这一点是根本的,毫无置疑的。
第二点是当下的我们中国的民风、社风、党风等问题比较复杂。老百姓不太满意。怎么办,我认为就得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手来启蒙养正。按道理来讲,启蒙是对于少年儿童来讲的,但是对于我们现在的国人来讲,还需要一个启蒙的作用。我们六十多年来国学被丢弃了,我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作为正规的教材去学习。所以,对于我们的成年人来说,也有一个启蒙的作用。
启蒙就是认识国学、学习国学、实践国学。养正。通过学习国学来确立我们立德的根本。习主席讲“人无德不立。国无德不兴”。那么人怎么立德?国怎么立德?当然这是一个很复杂的、很大的题目。我认为最简单的就是从学习《弟子规》开始,从学习最基本的国学课本开始,来了解我们传统文化最基本的国学知识、行为规范。
通过学习来实现养正的目的,社会正气的确立、风气的转变,既要靠惩治、管理,更要靠养。养正首先是学习,要首先懂得做人最起码的道理,入则孝,出则悌,讲博爱,而亲仁。这些最起码的道理都不懂,如何立德。所以首先要通过学习来认识道理。当然“养”还要靠个人的修养,吾日三省吾身,反思自己的行为举止。透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去历练自己,这才是启蒙养正的我认为唯一的良方。
有的专家说,目前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道德文化建设的筑底工程,我认为这个说法很有道理。第三点,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工程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,吸取了其中的营养,提炼和概括起来的。
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以贯之的,并不矛盾,所以我们现代的文化与马列主义文化也是不矛盾的,相统一的。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工程,是我们的一大特色。
我的感触很深,不仅我们学术界、文化界要行动起来,我们全体国民都应该行动起来,共同来学习国学、弘扬国学、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。
凤凰山东:对于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,您有什么好的建议?
胡杨木先生:刚才我提到,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呈现出了两头热的现象。我觉得我们学术界、理论界应该首先行动起来,把国学的传承、弘扬,重新编撰、整合来适应今天人们的阅读。
我们的各级领导部门,在全国看来已经形成共识了,但是具体的实际行动还没有跟上来。包括宣传部门、教育部门、文化部门、媒体都应该行动起来。当然,现在有一些做得很好,比如中国成语大赛、弘扬国学的公益广告等。就达到了一个很好的宣传效果,这一类的宣传是不是再多一些。
教育部门,应考虑如何将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教材,进入到我们的考试内容,像小考、中考、高考是不是可以将我们的国学内容加进去作为考试内容。领导干部的考核与选拔也应该将国学知识的考核纳入进去。从社会层面来讲,我们的成年人也需要多去掌握与了解国学知识。
现在有的小学在学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孟子》是不是深了一些。这个到了本科生、研究生来学还是有一定困难的。小学就应该学一些《弟子规》、《三字经》等基础国学经典。《弟子规》十个方面如果能够记得住,按照行为准则去做,能够约束自己,就很了不起了。
从社会层面来讲,我们成年人作为孩子的引导者,作为家长,国学知识的储备教育也是必须的,学校教育也要行动起来,形成一个氛围。单单形成一个国学热是不够的,应该在思想上发生转变,并影响我们的行为,逐步改善我们的民风、社风、党风。